中新网杭州12月2日电 (应妮 童笑雨)“中国需要认识世界,世界更需要认识中国。”1日在杭州举行的“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上,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常务院长叶翰识这一观点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现场。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以“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1日在杭州举行。参加“2023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33国43位青年汉学与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积极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丝路”对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作为德国人,从我的视角来看,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杭州有很著名的阿里巴巴,上海、北京也都是各具特色的中国城市。”通过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叶翰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到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理论的描述,而是真的可以看到、感受到的具体现实。”由此他坦言,“中国需要认识世界,世界更需要认识中国。”
“远亲不如近邻,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交流性倡议,它极大促进了东部的亚太经济区和西部欧洲经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这一倡议还将继续增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人文领域的合作,也必将继续为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更大贡献。
在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雷佩克看来,今天丝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着各国人民、国家和文化。“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作为文化试点机构之一,在开展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重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方面会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等场所举办中国的项目,文学方面会定期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在维也纳展示他们的作品。”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谢里夫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的态度和决心。“各国人民都是一个大家庭,在地球村中,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我们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打造更加和谐的世界,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教授菲利普介绍了哥斯达黎加大学推动汉学研究的一系列行动,包括成立拉美汉学研究所,出版中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等。未来,哥斯达黎加大学还计划推出中国传统音乐会和书法课、武术课以及传统医学课。“希望通过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能各美其美,而且美美与共,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出发,论述了一直到唐朝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地文明所进行的积极交流。他指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积极包容的朝代就能促进文化的大发展,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带一路”交流互鉴在当代的启示意义。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分享了三个代表浙江的“文化密码”:10000年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上山;5000年中华文明之源——良渚;1000年江南文化之源——杭州。
作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良渚论坛”将于12月3日在杭州举办。(完)
车辆尾气是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空气污染、引发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中国解决汽车排放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排放控制更严格,技术更先进,已经培育起了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鉴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同《巴黎协定》温控目标仍有一定距离,各国急需加快行动步伐,抓住能源转型的最后机遇。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最近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已成为过早死亡的第四大原因,2019年有600多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在众多的空气污染源中,汽车尾气是最为突出的,因为它们直接排放在人们的呼吸区域内。
气候变化已经在世界各地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比如最近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火灾、洪水、强风暴和极端热浪等,而交通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指出:“大气层、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急速的变化。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各地的天气产生深刻影响,导致极端气候频发。这对自然和人类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带来大范围的损失和危害。”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例如,几个月前,纽约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当地的污染源引起的,而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加拿大森林火灾造成的。
幸运的是,新型汽车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正在逐步减少。中国开始着手解决汽车排放问题比欧洲晚了10年,但由于更严格的尾气排放控制和更先进的检测技术,中国生产的新车反而比欧洲的更为清洁。
在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更重要的是,中国成功推进了一项新技术,成为了在交通领域解决城市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问题的关键之一——那就是新能源汽车。
大概从十几年前开始,美国终于艰难起步,开始努力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市场。其实早在1990年,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就颁布了一项“汽车零排放”法案,要求各家车企研发电池驱动的汽车,即所谓的“零排放汽车”。然而直到最近,这件事才有一些进展。
在使用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色电力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是切实清洁的交通工具,能够实现尾气零排放,或可成为减轻交通领域城市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影响的终极解决方案——当然,轮胎和刹车磨损等也会产生一点污染,但这些问题就和动力系统及燃料无关了。
中国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并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些政策包括购买补贴、免税、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免摇号等。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国内新车总销量的26%,在全球大型市场中位列前茅。
幸好,其他国家也在朝着中国的方向努力。欧盟的目标是,到2035年,新售轻型汽车100%为零排放汽车,截至2022年,欧盟新售轻型车中的零排放汽车占比已达到22%。美国加州宣布,计划到2035年,新售轻型汽车100%实现零排放,美国其他17个州也已经签署协议,将效仿加州的做法。美国环保署最近预计,到2032年,67%的新售轻型汽车和46%的中型货车将为电动汽车。
中国在减少重型车和发动机污染排放方面也在不断取得进展。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强调运输结构调整,要求降低公路在货物运输中的比重,推进“公转铁”“公转水”行动。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实施了环保绩效分级制度,将企业的环保绩效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空气污染严重时期,A级企业不需要停产或减产,而B、C、D级企业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产或停产。在给企业分级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清洁运输方式(如铁路和水路)所占比重和新能源汽车的部署是重点考察内容。在重要港口,80%的矿石和焦炭应通过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汽车运输。到2025年,实现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超过70%。同时,煤炭主产区大型工矿企业中长距离运输(运距500公里以上)的煤炭和焦炭中,铁路运输比例力争达到90%。因此,拥有重工业的港口城市,如唐山,已经成为零排放重型汽车市场的重要城市。 欧盟和美国加州也针对重型车领域发布了更加积极的目标。欧盟计划在2040年之前实现重型车辆100%零排放,加州甚至计划在2036年之前实现这一目标。 这对中国未来意味着什么?考虑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以及地球正面临的气候变化危机,中国应加快步伐,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车。从全球角度来看,当前的减排进度并未满足《巴黎协定》的减排轨迹要求,难以按照计划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各国仍须加快努力的步伐。我们确实面临着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这可能会加速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正如IPCC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确保世界各国人民拥有一个宜居和可持续未来的机会之窗马上就要关闭”。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实习生秦迦勒、尹康君、何佳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