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梦想的征途召唤追梦人再启新程。未来网推出【“未来”看未来】系列评论,听听奋斗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青少年,讲述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的故事,鼓舞激励更多青少年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近期,各项技能大赛在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看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比赛画面和不断涌现的技能新秀,我的思绪不禁又被拉回3年前的那个冬天。
2020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举办,我有幸参与其中,并凭借着展示中原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服务业从业者风采的创意摆台作品《源远美豫》,获得了餐厅服务项目的金奖。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国赛”,犹记得大赛主题是“新时代 新技能 新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给大赛发来贺信,并强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站在领奖台上,我感觉,我真的在新时代凭借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了人生价值。而回顾我成为一名专业技能人才的过往,或许可以用大家经常形容我的一个词来概括——“蝶变”。
中招失利、南下工厂,每天站在流水线上的我,像一台没有思想的机器,日复一日地摆弄着那些纺织活儿。也许是从上学到“打工”的落差太大、心有不甘,也许是没有一技傍身、让我隐隐不安,我便一心想着要改变现状。“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青年技能人才是我国青年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8月,我来到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求学,朝着成为一名服务行业的专业技能人才而努力。“服务员”也是专业技能人才?起初,我心中也有过这个疑问,但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我逐渐意识到餐厅服务绝不仅仅是端盘子这么简单,宴会摆台、宴会设计策划、咖啡制作、酒吧服务、花艺等等,都需要专业技能的支撑。并且,服务业的发展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服务人员不仅要有正确的服务观念,还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从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语言艺术及应变能力,再到专业的对客服务技巧,无一不是对专业技术的考验。
毕业后,我选择了在学校留任,想把所学技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教“技”育人。我知道,来到职业院校、技能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可能都是像我一样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刚开始,甚至会有“低人一等”的认知和心理误区。其实,近几年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受欢迎,社会上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愈加旺盛。于是,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也在向“未来的技能人才”传递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念,帮助更多的学生用技能行走天下、凭借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党和国家对于技能人才高度重视和关注,为广大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搭建的交流学习平台越来越多。我也明显感受到,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青年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更作为技能人才培育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我也不断思考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等弊端,并带领学生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比赛,让他们以赛代练、不断突破,进而为壮大国家技术工人队伍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己的青年之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走下“流水线”、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求学,到如今成为一名技能院校的教师。我时常感叹,能够凭技能成就青春梦想,我们生逢其时,何其有幸。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各方面人才”,自然包含着技能人才。曾经中考落榜的那个小女孩,在充满机遇的新时代,凭借一技之长完成人生蝶变、实现了人生价值。在未来,我也将继续努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也将和广大活跃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和技术攻关一线的技术工人一道,以精湛的技能,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讲述人:于婷婷,郑州财经技师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师,95后,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项目) 【编辑:刘欢】
中新网杭州12月2日电(王逸飞 张煜欢)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举行。这场座谈会释放了什么新信号?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什么新推力?如何继续做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记者就此采访浙江多位学者。
长三角地区重要铁路货运编组站铁路乔司站俯瞰图。铁路乔司站供图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认为,此次座谈会释放的新信号是,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重大问题,三省一市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也呈现出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是未来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枢纽’,关系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定力’,也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这是我们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期待,也是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使命。”兰建平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包海波则用三个“度”概括此次座谈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的新推力。
在他看来,首先是延伸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长度”,催生一批“更具创新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长三角在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已经有了良好基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更具创新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新样板。”包海波说。
其次是加快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进度”,为建设统一大市场、培育更多区域发展共同体树立新样板;三是突破高层次协同开放的新“高度”,为长三角参与更高水平国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已完成完整的顶层设计和项目层面的合作。新的五年亟需推进战略部署的落地见效,从项目协同层面向打破行政壁垒的制度创新层面走深走实。”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斯彬也提出,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贸易治理体系变革的形势下,长三角地区更应扛起时代的新使命新要求,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关于此次座谈会中提到的“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苏斯彬具体分析称,未来长三角地区要梳理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建立协同攻关项目库,采用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对接合作的平台载体、政策配套等,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