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2日电(王逸飞 张煜欢)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举行。这场座谈会释放了什么新信号?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什么新推力?如何继续做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记者就此采访浙江多位学者。
长三角地区重要铁路货运编组站铁路乔司站俯瞰图。铁路乔司站供图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认为,此次座谈会释放的新信号是,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重大问题,三省一市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也呈现出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是未来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枢纽’,关系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定力’,也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这是我们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期待,也是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使命。”兰建平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包海波则用三个“度”概括此次座谈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的新推力。
在他看来,首先是延伸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长度”,催生一批“更具创新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长三角在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已经有了良好基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更具创新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新样板。”包海波说。
其次是加快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进度”,为建设统一大市场、培育更多区域发展共同体树立新样板;三是突破高层次协同开放的新“高度”,为长三角参与更高水平国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已完成完整的顶层设计和项目层面的合作。新的五年亟需推进战略部署的落地见效,从项目协同层面向打破行政壁垒的制度创新层面走深走实。”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斯彬也提出,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贸易治理体系变革的形势下,长三角地区更应扛起时代的新使命新要求,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关于此次座谈会中提到的“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苏斯彬具体分析称,未来长三角地区要梳理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建立协同攻关项目库,采用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对接合作的平台载体、政策配套等,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完)
央视网消息:从昨天(12月1日)开始,中国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中国多个出入境口岸迎来了免签六国航班。业内人士表示,入境政策的持续利好将提升商旅往来、旅游观光和探亲访友吸引力,也会便利相关地区更加密切的国际游客往来。
12月1日凌晨,第一趟载有首批免签入境旅客的航班落地北京,此后,来自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多国免签游客陆续抵达,快速通关体验让旅客感受到了免签的便利。
福建厦门、浙江杭州、宁波等城市也迎来了载有免签国旅客的入境航班。
11月24日,中方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的消息发布后,旅游市场相关产品的热度迅速攀升。截至当日18时,由马来西亚入境的机票搜索量环比前一日上涨3倍,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入境机票搜索量环比上涨均超过100%。
多家国内航司也从12月起对试行免签的六国增加航班运力,调整航班布局。
今年以来,中国相继出台多项优化入境游发展的措施。比如减少7个大项、15个子项外国人来华签证申请表填报内容。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全国77个城市99个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口岸签证业务,并优化过境免签及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等。
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 佩里莫尼: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这个政策延续了中国的开放政策,并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这个政策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更进一步说,也可以刺激去中国的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入境政策的落地实施及旅游企业产品到位,明年入境游市场将出现明显增长。